疾病防控 -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手足口病高发期,与家长们聊一聊这些防控知识

  • 发布日期: 2023-03-31 13:41:54
  • 来源: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 分享到:

  •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发热和手、足、口腔、臀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儿童常见传染病。该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常见于4~9月份。主要病原体有肠道病毒71型(EV-71)和柯萨奇病毒A16型(CV-A16)。

    手足口病有什么症状?

    手足口病通常病情较轻,呈自限性,7-10天病程后可完全康复。患儿发病初期常出现发热、食欲不振、疲倦或咽喉痛。发热1-2天后,在舌头、牙龈和/或两颊内侧等口腔部位出现水疱,痛感明显,这些水疱初期为细小红点,后形成溃疡。另外,多数患儿手掌、脚底会出现皮疹,皮疹通常不痒,有些皮疹带有水泡,其他部位如臀部、膝盖、肘部、躯干等也可能出现皮疹。部分病例无发热。

    只有少数患者的病情会快速恶化,累及脑部、肺部和心脏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脑炎、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等。

    手足口病是通过什么方式或途径传染的?

    手足口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患者口鼻分泌物、皮肤或粘膜疱疹液及被病毒污染的手、玩具、餐具、物品等途径造成传播;也可经呼吸道(飞沫、咳嗽、打喷嚏等)等近距离接触造成感染。一般来说,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

    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不同年龄人群均可以感染手足口病,其中约90%的病例集中在6岁及以下的儿童,特别是2至4岁年龄组的儿童发病率最高。

    已经患过手足口病的还会再次患病吗?

    手足口患者病后会获得特异性免疫力,产生的中和抗体可在体内存留较长时间,对同血清型病毒产生比较牢固的免疫力,但因多种肠道病毒血清型均可引起手足口病,且不同血清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同一儿童可因感染不同肠道病毒血清型而多次发生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能治好吗? 

    轻症手足口病患者和伴有无菌性脑膜炎患者可完全康复。伴有脑干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肺水肿、肺出血、心肺功能衰竭并发症的重症患者可能会遗留肢体无力、肌肉萎缩、小脑功能障碍、神经发育迟缓、吞咽困难等后遗症,极少数危重患者救治不及时可能出现死亡。 

    日常如何有效预防手足口病?

    良好的个人和环境卫生是最重要的预防措施,具体如下:

    保持个人卫生:饭前便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要洗手;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应在使用前后充分清洗、消毒;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曝晒;不要共用毛巾、水杯等个人物品;避免密切接触手足口病患者。

    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常开窗通风,衣服、被褥要在阳光下暴晒。做好家庭室内外的清洁卫生,经常清理垃圾、粪便,加强家禽、家畜要圈养,避免人、畜混住一处,尤其要减少儿童与家禽、家畜的直接接触。

    幼儿园、学校等集体单位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1、开展每日晨检,关注孩子的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孩子有发热、出疹等表现,应通知家长尽早带孩子到正规医院就医。    

    2、定期对玩具、儿童个人卫生用具(水杯、毛巾等)、餐具等物品进行清洗消毒;教室和宿舍等场所要保持良好通风;每天对门把手、楼梯扶手、桌椅等物体表面进行擦拭消毒;活动室、教室、宿舍等地面每天湿式拖扫。

    3、指导儿童养成正确洗手等良好的卫生习惯;老师要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状况。

    4、如果是幼儿园小朋友或学校学生感染手足口病,还应及早告诉老师,并且居家治疗。孩子未彻底治好前,不要急着到幼儿园、学校上学,防止传给别的儿童,待症状消失一周后方可上学。

    手足口病患儿居家治疗或隔离时注意哪些事项? 

    1.健康监护:患儿居家隔离治疗期间,家长及看护人应密切观察病情,如出现持续高烧、精神萎靡不振、昏睡、或肢体颤抖抽搐等,有可能短期内进展为重症,应立即送孩子到医院就诊。 

    2.居家消毒:每天清洁常接触的家具、玩具、地面等,每周用含氯消毒剂消毒1-2次。患者的分泌物、呕吐物或排泄物以及被其污染的物品或环境,清洁后要及时用含氯消毒液进行擦拭或浸泡消毒,作用30分钟后,用清水擦拭或冲洗干净。 

    3.做好隔离:居家隔离时限为患儿全部症状消失后1周,此期间患儿尽量避免外出,更不要去幼儿园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场所,避免与其他孩子接触玩耍。

    推荐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