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季毒蘑菇中毒风险提示
进入雨季,野生毒蘑菇旺盛生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现就毒蘑菇中毒可能带来的风险及降低风险的措施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毒蘑菇
毒蘑菇又称毒蕈、毒菌等,是指食用后能造成人毒性反应的大型真菌的子实体,其中大部分属于担子菌,少数属于子囊菌。世界范围内已报道的毒蘑菇约有1000种,我国目前已报道480种。
二、毒蘑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不同毒蘑菇含有不同的毒素,一种毒蘑菇也可能含有多种毒素,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也有所不同。常见蘑菇中毒有7个临床型,分别是急性肝损害型、急性肾衰竭型、横纹肌溶解型、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和光敏性皮炎型,除此外还可造成其他系统脏器损伤。在实际的中毒案例中,还有患者食用了多种毒蘑菇,中毒症状更为复杂。
三、我国毒蘑菇中毒特点
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监测显示,我国毒蘑菇中毒具有五大特征:
1)报告事件病死率高达20%;
2)地域性强,以西南部云南、贵州、四川等最为严重,近年湖南、浙江增加迅猛,其他地区均有发生;
3)发生时间集中,主要发生在夏秋季6?9月份,其中以7?8月高发;
4)毒物谱相对集中,在我国造成中毒的毒蘑菇种类主要集中在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红菇属、青褶伞属、粉褶菌属、桩菇属、粉末牛肝菌属等,致命的毒蘑菇主要包括可造成急性肝损害型的鹅膏属、环柄菇属、盔孢伞属及造成横纹肌溶解型的亚稀褶红菇。其中鹅膏属的毒蘑菇和亚稀褶红菇造成的中毒死亡人数占我国毒蘑菇中毒死亡总人数的95%以上;
5)家庭聚集性,80%的中毒发生在家庭,因毒蘑菇中毒家破人亡的案例不时见于媒体。
四、毒蘑菇中毒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毒蘑菇识别困难、中毒后果严重,杜绝食用毒蘑菇是毒蘑菇中毒防控的关键。
(一)预防为主,加强科普宣传
针对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暴露人群、不同时间开展针对性科普宣传。通过各种宣传方式,依靠政府、医务人员、教师等针对各地特有的毒蘑菇种类开展科普宣传。做到“知、信、行”一体,即普通百姓知晓毒蘑菇危害的严重性,相信科学知识,做到不采食野生蘑菇;不购买来源不明、辨识不清种类的野生蘑菇;不食用混杂的野生蘑菇等。
(二)监管部门加强管理
制定科学、可行、有效的管理措施,指导、监督销售环节特别是农贸市场、流动摊贩等售卖的野生蘑菇,发现种类不明、来源不清、疑似有毒的野生蘑菇应及时禁止销售并收缴销毁,以最大限度降低市售野生蘑菇的中毒风险。
(三)进食疑似毒蘑菇,及时就医
如发现疑似毒蘑菇中毒,患者应及时就医,如果有食用的野生蘑菇图片和/或剩余蘑菇样品,请一并带到医院,可以帮助医生准确的判断毒蘑菇种类和中毒类型并针对性实施救治。医院应及时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和疾控中心报告,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中毒事件的处置和病人救治。
附图:东北地区常见毒蘑菇

- “终结结核,健康呼吸”结核病宣传系列专题2025-03-27
- 早筛查、早治愈,丙肝其实不可怕2025-03-18
- 甲肝防控③|杜绝饮食坏习惯,把 住“病从2025-02-17
- 甲肝防控①|警惕“肝”扰,从了解它开始2025-02-15
- 警惕甲肝病从口入2025-01-22
- 辽宁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举办全省疾控系统传2024-12-27
- 呼吸道传染病持续上升,小伙伴们需加强防护2024-12-10
- 水痘来了,大人小孩均易感染,你的疫苗打了2024-12-10
- 2024年“世界艾滋病日”特别节目在北京2024-12-01
- 2024年辽宁省“世界艾滋病日”主题宣传2024-12-01